间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被敌方或外国派遣、收买,从事刺探军事情报、国家机密或进行颠覆活动的人。这个释义显然还局限于过去国家与国家之间单纯政治对抗的时代,而“金山词霸”的解释就要中性一些:被派遣或收买来从事刺探机密、情报或进行破坏活动的人员。这样就把间谍的涵盖范围扩大了很多,比较符合现代无孔不入的商业社会。
曾经听到过两个著名的例子:一个是讲某国的参观团参观美国一个科研机构的时候,为了获取实验溶液里的某些特殊物质,偷偷把领带“不小心”浸到溶液里,于是回去仿制出了类似的高科技产品;另一个则讲中国的宣纸制造曾经是独步天下的技术,而在一个日本的访问团来访的时候,某个宣纸厂的老板和盘捧出制造宣纸的全套工序,恨不得让参观的人能够了解到最细节的技术,结果日本的宣纸从此在质量上超过了中国,占领了过去中国宣纸的大部分市场。这些故事都还是在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发生的,今天的商业间谍可能不再那么好做。曾经有报道说,在大公司外的垃圾堆处经常有人收集废纸,拿回去后分析其财务计划、商业模式,成功率非常之高,不知道这是不是碎纸机发明的动力。如今进入信息社会后好像多了黑客这样一条窃取商业机密的途径,于是有不少黑客通过侵入某些大银行大机构的安全交易系统,然后公开勒索金钱,他们往往能够得手,因为弥补这些漏洞所需要花费的精力和金钱超过了黑客们的索取,而且这些大机构更不愿意让人们知道自己的安全系统居然有漏洞。
间谍存在的根源是秘密的存在,秘密存在的根源是社会资源和权力不断的分化。现代某些经济学理论认为“信息的不对称”是导致低效率和社会分配不公平的根本原因,而间谍在某种程度上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至于间谍活动是否能够带来高效率和公平的资源配置,那可说不准,因为间谍从来不是为大众服务,而只为相对的另外一些利益集团服务的。间谍文化是一种相对主义的文化,更有一些边缘性的间谍工作,比如猎头公司、咨询公司等等就可以比较明目张胆地从事一些大家都可以容忍的间谍活动。
最近,著名的美国在线零售商亚马逊公司就成了投资者从事商业间谍活动的目标。CreditSuisseFirstBoston经纪公司的两位分析家最近渗透到西雅图这家公司中,他们作为周期性雇员进入到亚马逊公司的货栈中,工作了一周后被发现从事秘密活动。亚马逊公司发言人比尔·库里说这两人向临时招聘机构提出申请并被接纳,随后被派到货栈工作。这两个人负责从货栈柜台上“挑选”存货清单并安排订货。
亚马逊公司是NASDAQ股市的排头兵,它的经营情况对普通投资者和证券业界人士来说都非常重要,出于对网络股暴涨暴跌的关注,经纪公司的分析家决心要进入一线了解第一手的情报比较正常,如果他们是社会学家或经济学家的话,这种深入社会实践的行为表明了一种值得称赞的实证主义的态度,但他们是为自己的商业利益服务的,假如观察到这家网络公司的经营情况不如他们自己声称的那样出色,这两个分析家所在的经纪公司也许就会抛售手里持有的股票。比较有趣的是,根据他们短短一周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亚马逊公司在按照他们的近期和长期财政目标运作:顾客数量很多而且积极,客户服务水平很好,公司运作的效率也越来越高。”所以亚马逊公司发言人很高兴地说:“我们有幸能有这样能力出众的人帮助我们满足顾客的需求。他们的工作非常出色,我们的顾客非常满意。我们对此表示感谢。”
这次间谍活动取得了双方都很满意的效果,新闻报道后亚马逊的股票一定上涨了不少,很多大公司的公关经理也一定从中发现了什么有效的手段,我们可以相信,以后类似的“间谍”案会越来越多地见诸媒体。爱信不信,因为间谍从事的是秘密活动,是不可能有什么对证的。看来,只要善于策划,过去很多灰色地带的东西都可能转入到今天商业文明的阳光地带,大家再不必像看007那样紧张地对间谍的活动提心吊胆,不妨把眼睛擦亮一些,悠闲一点地隔岸观火。